- · 《孔子研究》期刊栏目设[01/26]
- · 孔子研究版面费是多少[01/26]
- · 《孔子研究》投稿方式[01/26]
哲学论文_述礼作仁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题解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述礼、作仁之义析 第三节 展呈、仄论之义解 第四节 小结 第一章 综述礼、仁之意涵及其关系诸论说 第一节 仁本说 第二节 礼本说 第三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题解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述礼、作仁之义析
第三节 展呈、仄论之义解
第四节 小结
第一章 综述礼、仁之意涵及其关系诸论说
第一节 仁本说
第二节 礼本说
第三节 仁礼统一说
第四节 上述三种论说之检讨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礼、仁释义
第一节 释义之必要性
第二节 礼之义释
第三节 仁之义释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孔子哲学思想历史性展呈之“述礼”(上)
第一节 思想途程与阅历途程之分划
第二节 殷、周礼之演变
第三节 早年时期的学习活动与对礼的信仰取向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孔子哲学思想历史性展呈之“述礼”(下)
第一节 中年时期的教育活动与对礼的理论取向
第二节 中年时期的政治活动与对礼的实践取向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孔子哲学思想历史性展呈之“作仁”(上)
第一节 列国流浪
第二节 省思与突破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孔子哲学思想历史性展呈之“作仁”(下)
第一节 仁之彰著
第二节 仁之意涵
一、仁的内容
二、仁的特性
三、仁的效果
四、仁的典范
第三节 复调错织的礼、仁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学术简历
致谢
文章摘要: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孔子哲学思想中“礼”、“仁”之意涵及其关系。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是作为方法论视域的历史性“展呈”。经过比较深入的文本阐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述礼作仁”。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的孔子,其思想兼具自觉性和系统性。他自觉对古代历史文化进行了反复、深入地思索,从而提出了以“礼”、“仁”为主干的系统性的思想学说。在遵循传统、阐述传统的“述”和创作新物、阐扬新物的“作”之间,孔子选择了“述而不作”的态度,其实质却是“既述且作”。本文为了深入解读《论语》选取了作为方法论的历史性“展呈”此一视域。“展呈”体现着由展开之横向与呈现之纵向所建构的立体性,其意义基于时间而生成,是兼具“横向”、“纵向”、“立体”三向度和“共时性”、“历时性”、“整体性”三维度的方法论式的理论视域。本文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在礼、仁的意涵上,认为“礼”是偏向于外在的、群体的社会规范,“仁”是偏向于内在的、个体的道德规范。在礼、仁的关系上,论述可被归纳为三种不同的型类,分别为“仁本说”、“礼本说”和“仁礼统一说”。通过从字形、字音与字义相统一即考据式的视角出发而对“礼”、“仁”的原初意涵的梳理和分析,可知:其本字为“豊”而由“示”、“豊”会意兼形声而构成的“禮”的原初意涵是侍奉神灵从而获致福佑,意谓人应当遵循的具有宗教性的规范,体现的是神、人之间的宗教性关系。其本字为“(?)”而由“人”、“心”会意兼形声而构成的“仁”的原初意涵是密切的亲爱之情,意谓人应当践行的具有社会性的行为,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关系。孔子关于“礼”、“仁”之意涵及其关系的论说大致分划为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阶段。第一阶段的两个时期界划于孔子由讲学授徒而出仕、从政于鲁国,第二阶段的两个时期界划于孔子由流浪列国而返回于鲁国。分划为两个阶段的孔子思想途程是:以“礼”居于主导地位的第一阶段,以“仁”居于主导地位且“礼”、“仁”关系呈现出复调错织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三个时期分别界划于孔子设教授徒和孔子由讲学授徒而出仕、从政于鲁国,第二阶段的两个时期界划于孔子由流浪列国而返回于鲁国。在早年的学习活动中,孔子对“礼”的内容理解侧重于“礼”的“宗教性”(规范人、神关系),对“礼”的态度持信仰的取向。在中年的授徒讲学的教育活动中,孔子对“礼”的内容理解侧重于“礼”的“伦理性”(规范人、人关系)和“政治性”(规范人、群关系),对“礼”的态度持理论的取向。在中年的鲁国的政治活动中,孔子对“礼”的内容理解侧重于“礼”的“伦理性”和“政治性”,对“礼”的态度持实践的取向。面对往昔的阅历和当下的困顿境遇,孔子对“礼”进行了深刻的省思与突破,进而凸显、彰著了意蕴深厚的“仁”。孔子对“仁”之意涵的理解和论说呈现出复杂的多元化的面向。综括《论语》全文,孔子对“仁”之意涵的理解和论说大体上可以被归纳、诠解为四个面向,即“仁”的内容、特性、效果和典范。首先,“仁”的具体内容具有政治的维度和修养的维度。其次,“仁”的特性表现为注重自我践履和对其他道德或美德具有超越性和基础性。再次,“仁”在政治实践和个人修养上都具有重要的效果。最后,“仁人”的典范是具有高度的道德情操和煊赫的政治事功的古代的圣贤。在孔子一生的思想途程中,他对“仁”、“礼”之意涵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论说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可能并不具有“一以贯之”的、线性的中心思想。在其晚年,他对“礼”、“仁”关系的理解与论说呈现出由单一主导到维度不同、侧重点不一的动态变化的、双向多元的复调错织的样态。
文章来源:《孔子研究》 网址: http://www.kzyjzz.cn/qikandaodu/2021/1110/739.html
上一篇:哲学论文_实践·交流·快乐·宽容
下一篇:孔子研究講義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