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医学思想探析(2)

来源:孔子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年07月27日 12:09: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养生是关于生命的学问,到了晚年,孔子身体衰弱,疾病缠身。据《论语·乡党》记载,鲁国的国君来探视孔子的时候,他连坐起来的力气都没有,只得束

养生是关于生命的学问,到了晚年,孔子身体衰弱,疾病缠身。据《论语·乡党》记载,鲁国的国君来探视孔子的时候,他连坐起来的力气都没有,只得束带、面东,上盖朝服。“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病重至此,在疾病观的问题上孔子仍然相信科学的诊疗方法而不是向鬼神祈祷。《论语·述而》记载:“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子曰:‘丘之祷久矣。’”虽未明言鬼神之有无,也不是直斥祷神之非,但显然孔子并不赞成去祈祷,不相信子路的祈祷能够治愈疾病,而是认为疾病之源在体内,只有依靠科学的治疗方法才能去除。

三、仁心仁术,开创儒医

古人称医学为“仁心仁术”,“仁”是源自于内心的朴素情感,也是儒家伦理和传统医德的基本内容,医家济世救人的职业要求和儒家仁爱的道德原则在精神内核上高度契合。“医乃仁术”正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吸纳与阐扬。在儒家的立场上,医学能治疗君亲之疾,儒家将掌握必须的医疗知识视为尽孝行善的重要手段,医学成为实践儒家伦理道德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在医家的立场上,要求把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落实到医疗行为中,是儒家伦理思想的职业化。中华民族浩瀚的文明发展史中记载了一大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家和药学家,这其中不乏弃儒从医、儒而兼医或是知医而自用的名家,他们被统称为“儒医”。儒医的共同特点是文史素养高,著述能力强,擅长于文史研究,或以医而名于世,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自宋元以来,由儒入医者逐渐增多,成为医学发展的一支重要流派。“儒医”之称虽始于宋代,但通医的文人自医巫分野即有之。儒医之宗之所以可以追溯到孔子,不仅是因为他本人具有较深的医学造诣,广为历代儒医所效仿,更是因为他的思想方法左右了后世儒医的言行。

传统医学素有“援儒入医”的传统,陈实功《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的第一要就是“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儒家注重修身的传统和儒医注重加强道德修养的传统一以贯之,从医者对道德观念、行医准则的追求先于医术的学习,深刻地影响了医家的医德观、生命观、行医动机、价值观念等方面。儒医在行医实践中形成了“医儒合一”的格局,儒家伦理通过医学实践主体自觉广泛地影响到医德思想的方方面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传统医德思想体系。时至今日,人们仍以“仁”这样古老的伦理标准要求医学道德,形成了诸如“仁心”“仁术”“仁爱”“仁德”的价值理念,“医者仁心”“医乃仁术”依然是人们对医学道德最直接的经典表述。

四、儒家思想对我国传统医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医学植根于儒家文化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儒家的思想方法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说,首先,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重视仁义道德,提倡自我修养和尊重他人,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古代医学伦理思想,促使医德思想体系日益完善,有利于医家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其次,儒家主张精学博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儒家的优良传统,这种思想影响到医学领域,促使医家博及百氏,精益求精,不懈追求更加深厚的造诣,如张仲景、李时珍等医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都显在地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再次,儒学思想影响到我国传统医学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儒学重形象思维而轻抽象思维,这一思想方法促使中医形成从宏观的功能表现来认识人体的传统,逐渐形成以天人相应、取类相比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为特征,带有浓厚哲学色彩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巧妙地将理、法、方、药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认识人体生理活动、病理现象和疾病治疗原则、处方用药的循环系统。千百年来,我国传统中医就是通过这种循环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在消极方面,儒家厚古薄今、轻视科学的态度和封建的伦理纲常束缚了解剖学和实验医学的发展。传统医学对人体微观认识观念的淡薄与儒家思想认识领域的阻碍是分不开的。同时,封建科举考试的内容不涉及自然科学的内容,视自然科学为“雕虫小技”,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中,许多科学的火花一闪即逝,中国自然科学,包括医学落后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科举制度。

文章来源:《孔子研究》 网址: http://www.kzyjzz.cn/qikandaodu/2021/0727/678.html



上一篇:重生慎死旨归于仁也谈孔子的养生思想
下一篇:鲁迅与孔子学术研讨会述略

孔子研究投稿 | 孔子研究编辑部| 孔子研究版面费 | 孔子研究论文发表 | 孔子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孔子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