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_先秦儒家心论研究

来源:孔子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年09月02日 11:02: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先秦儒家心论研究现状述评 三、本文的研究对象、问题、路径与创新点 第一章 先秦儒家心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 一、先秦儒家心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先秦儒家心论研究现状述评

三、本文的研究对象、问题、路径与创新点

第一章 先秦儒家心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

一、先秦儒家心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一) 政治秩序: 礼坏乐崩

    (二) 兼并战争: 不义攻伐

    (三) 大道即隐: 民风败坏

二、《易经》《尚书》《诗经》中的“心”说滥觞

    (一) 《易》“心”典型应用

    (二) 《书》“心”丰富发展

    (三) 《诗》“心”蔚为大观

三、先秦儒家“心”范畴体系的层次和演变

    (一) 先秦儒家“心”说义涵之历史进路

    (二) 先秦儒家“心”范畴对天性情知等概念的涵括

四、先秦时期道、墨、法、管四家论“心”

    (一) 老子:以无知、无欲论“心”

    (二) 庄子:以虚心、游心论“心”

    (三) 墨家兼爱: 以爱正“心”

    (四) 刑名法家: 以法正“心”

    (五) 管子四篇: “心”治与国治

五、先秦儒家论“心”的独特之处

    (一) 先秦儒家论“心”的特点

    (二) 孟荀“心”论进路的差异

第二章 先秦儒家“心”说的天人际会品格

一、天赋心以德性: “以德论天”和“以天论德”

    (一) 殷周之间的范式转换

    (二) 以德论天: 天之德义的产生

    (三) 天赋人德: 自天子至庶民

    (四) 以天论德的完成: “天生德于予”

二、心知的天生人成

    (一) 认知辨义: 先天之知与后天之知

    (二) 知之可能: 心何以能知

    (三) 心知的性质: 经验知识与德知

三、先秦儒家天人关系的体认: 与天合德与不求知天

    (一) 天道与人心的内在遥契: “以天论心”与“以心明天”

    (二) 荀子“天人之分”乃“复归之分”

四、外在的天命与人心的尊严和抉择

    (一) 命的预设: 命定

    (二) 儒家的天命即人道之抉择而显

第三章 先秦儒家诸子“心”“性”学说异同

一、先秦儒家“性”论大同小异之流变

    (一) 前诸子时期“性”的概念

    (二) 由特殊至一般:先秦儒家“性”之定义的共同规定性

    (三) 同中有异: 先秦儒家“性”之多义性阐释

二、从仁本到“心”“性”交错含融的历史演化过程

    (一)初变: 从仁本涵摄“心”“性”至“心”与“性”大体相同

    (二) 再变: 从孟子“即心言性”至荀子“以心治性”的演变

第四章 先秦儒家思想中“心”与“情”“欲”的内在张力

一、先秦儒家“情”意涵的变迁与升华

    (一) 孔子以“仁者爱人”推而广之的道德情感论情

    (二) 《性自命出》以“好恶”与“喜怒哀悲”的自然情感论情

    (三) 《大学》《中庸》以“喜怒哀乐”等具有价值义的自然情感论“情”

    (四) 孟子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道德情感论“情”

    (五) 荀子以“性情”与“情欲”地双重涵义解“情”

二、先秦儒家“心”“欲”关系的发展

    (一) 前诸子时期天赋欲望思想的萌发

    (二) 诠欲以见历史现实:孔孟荀的解读

三、先秦儒家以“心”范“情”“欲”的主张

    (一) “心”对“情”的中和

    (二) “心”对“欲”的约束

第五章 体用一贯:从心本体论建立到仁政的探索落实

一、“心”有其本:先秦儒家心本体论的内蕴

    (一) 先秦儒家以天道为“心”的形上根据

    (二) 先秦儒家以“心”为创生道德的本体

二、内在成德:正心与修身的互动

文章来源:《孔子研究》 网址: http://www.kzyjzz.cn/qikandaodu/2021/0902/709.html



上一篇: 哲学论文_“只是吾心初动机”
下一篇:哲学论文_“夫子归来”——蟹江义丸的《孔子研

孔子研究投稿 | 孔子研究编辑部| 孔子研究版面费 | 孔子研究论文发表 | 孔子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孔子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