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礼学来看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来源:孔子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31日 10:10: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论语》里面讲到“仁”的地方很多(讲“仁”的五十八章,用“仁”字一百零五个),内容没有一处相同,最重要也是最概括的一种解释,就是孔子答复樊迟间“仁”所说的“爱人”。

《论语》里面讲到“仁”的地方很多(讲“仁”的五十八章,用“仁”字一百零五个),内容没有一处相同,最重要也是最概括的一种解释,就是孔子答复樊迟间“仁”所说的“爱人”。

所以单单凭“复礼”二字来肯定孔子是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并赋以新的内容,而且要统治者自己先从上做起(这是孔子思想的统治者利用孔子维持等级制度的主张,把儒术提高到独尊的地位,作为巩固封建统治、麻醉广大人民的工具,而“礼”成为绝对化、片面化,这是应当区别清楚的。

因为广义的“礼”就是理,所以在孔子的学说当中,“礼”一方面是人的行为的准则,另一方面又是人的行为的尺度,只有合于礼的才是“中”(恰当),不合礼的就是“不中”(不恰当)了。所以说“夫礼所且制中也”。(《礼记·仲尼燕居》)

当然,孔子的“礼”也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孔子既要重建新的社会秩序,即不能不主张维持等级制度,而对于越礼犯分的“乱臣贼子”尤其表示不满。据说《春秋》就是为了“正名分”而作。孔子在朝政上,虽然有他自己的理想,并认为朝政好坏的关键是在上而不在下,但对于“君不君”的时候,就觉得无能为力。

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旧的一片混乱与破坏。孔子出生春秋后期的鲁国,对于当时礼制的破坏,确是表示无限的痛惜,认为这是社会混乱的根源。他因为受了历史条件的限制,当然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旧礼制的破坏是社会剧烈变革的结果。

在这一点上,孔子的思想就不免存在着矛盾。这一方面是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在这时还很薄弱,而且正在和旧贵族展开斗争,不可能与国君立于对抗地位;一方面也是由于孔子“礼”的学说本身所决定,不能既主张“有礼”,又提倡“非礼”(“不逊”),因而表现为比较缺乏反抗性。

以上所及,只是“礼”的功用的一面,是大家所熟知的。其实孔子的“礼”,除了维持等级制度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种功用,那就是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如有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篇》)孔子的“礼”所以会有这种功用,是由于它已赋有一种新的内容,这就是“仁”。

这正如前所说,“礼”是随时损益的,时代有变迁,礼制也不能不随之而改易。即如《公羊传》所轰“世卿非礼”(隐公三年),更可明显地看出:这个“礼”已是孔子的“礼”(举贤),而不是周公的“礼”(亲亲),因为按照“周礼”来说,周召二公的子孙,正是世世为王朝卿士,怎么能说是“世卿非礼”呢?

的“礼”,是循着春秋以来“礼”的发展趋势而加以新的内容的。孔子这里所说的“礼”,就是广义的礼(理),并不是说“周礼”就有这么详细的规定的。

只有明了孔子的“礼”是以“仁”为内容,我俩才能真正懂得孔子所说“竞己复礼为仁”的一样。因为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密切关联的,“为仁”是“复礼”的核心,所以“复礼”便成为“为仁”的手段了。如果只是指的已经在事实上失去效用的“周礼”,那“周礼”讲得再好,和“仁”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就会“归仁”呢?

这也就是两汉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以特别尊崇孔子,并把他的学说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尺度来衡量古人,要求古人,但孔子这种维持等级制度的主张,在中国长期的封建主义时代,的确有重大的影响,这是应当予以严肃的批判的。

战国时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荀子说到“礼”的起源说,尽管荀子所说的“礼”(义、法)与孔子所说的“礼”(理),其内容并不完全一样,但他们都把“礼”作为防止就治阶级内部争夺的重要工具,则是完全一致的。

02礼的起源说

有的同志说,两周是“礼不下庶人”的,到了孔子,礼就下到庶人了。这当然是一种进步,是庶民地位上升的反映。但我们还要指出,孔子的“礼”所以能下到庶人,主要是因为它已赋有一种新内容,不是局限在原来形式上的“周礼”了。

这种人人共守的行为准则就是所谓“礼”,而“礼”又是有一定的尊卑贫贱的名分的,所以要“复礼”就必先“正名”。在孔子看来,“正名”正是“复礼”的必要前提。如果名分一乱,“礼”也无从谈起了。

文章来源:《孔子研究》 网址: http://www.kzyjzz.cn/zonghexinwen/2022/0531/773.html



上一篇:曲阜师范大学举办第五届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
下一篇:长春市文庙博物馆将举行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孔子研究投稿 | 孔子研究编辑部| 孔子研究版面费 | 孔子研究论文发表 | 孔子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孔子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