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子研究》期刊栏目设[01/26]
- · 孔子研究版面费是多少[01/26]
- · 《孔子研究》投稿方式[01/26]
重生慎死旨归于仁也谈孔子的养生思想(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二)怡情养性 孔子的养生思想是基于身体素质强健的基础上,继续追求性情上的塑造和提高。通过孜孜不倦地学习吸收来实现精益求精的经典问世与合
(二)怡情养性
孔子的养生思想是基于身体素质强健的基础上,继续追求性情上的塑造和提高。通过孜孜不倦地学习吸收来实现精益求精的经典问世与合理调节自己的真情实感来达到主体意识的释放和独立,以此来怡情养性,充实养生的内容,开拓养生的发展空间。
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18]在孔子看来,同行的几个人当中,一定有可以作为他的老师的人。这句话表现了孔子的谦虚治学,他很注重从周边交往之人身上发现其长处和优点来进行学习。同时,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从不断的反观和思索中重新发掘别样的文本意蕴和人生意趣,如孔子读诗经时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9]在生活和阅读的过程中,孔子充分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思想的涵养,用以润滋自己的心灵世界,当感性的表象经过自我的提炼锻造和品悟升华后,这些理性的精华融入到孔子思维深处,日积月累,势必影响其性情品格的塑造和发展。晚年之际,孔子更是将毕生所学投入到经典的校对和编订工作中去。要之,学习是孔子保养性情的重要渠道,学习让孔子更加充实了仁的内涵和礼的要求,世人方能够在此基础上保持肉体生存的健康习惯,同时转益多师,完善性情,在精神境界的层面上实现了高度开拓和发展成熟。
儒家提倡“中和”、“中庸”的处世观。《论语》载:“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20]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21]亦即是面对所有的事情时应该采取调和折中的处理方式,以免 “过犹不及”[22]。因此,在情感的宣泄和意志的表达上,孔子及其弟子明显迎合了这种要求,既要使真情实感及时、适时得到释放,也要注意适可而止,不能过分纵容喜怒哀乐的情绪。《论语》不止一处记录孔子痛惜颜渊去世的言语,如“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23]“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24]“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25]由此可见,孔子对于爱徒颜渊的不幸去世悲伤不已。伯牛亦是孔子所称意的弟子,当他生病时孔子前去探望,亦是痛心疾首,“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26]生老病死是不可违逆的自然天理,喜怒哀乐也是人之常情。面对爱徒的离世和病痛,孔子也同常人一样,深感惋惜和悲悯,但是他把这种人力所不能克服的劫难归结“天”和“命”的定数,一旦坚定了这种认识,就不会再纠结不休、郁郁不止,些许时间的发泄之后,便可以再度调整身心状态,从容应对今后的生活。随性而发,适可而止。这正是孔子所极力倡导和努力践行的养生宗旨。
(三)趋利避害
要将养生很好地贯彻于生命的始终,除了要汲取真知充实自我、调整心态积极面世之外,还要对生活中的种种做出恰当正确的选择,抓住有利的,躲避灾害和艰险,真正做到趋利避害,全身而退,方能成就生命的完整。《论语》载:“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27]对于生命的三个阶段,孔子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性的倾向,并且适时提醒众生切莫为所欲为,应该在利弊之间做出合理判断,积极调整己身,纠正行为上的不足和放纵。诸如此类的事例在《论语》中也多次涉及,尤其是在对待名利的态度上,孔子就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8]很明显,这体现了一种恬淡生活的旨趣,将“义”作为衡量金钱的准绳,一旦拥有不义之财,便可扩张了人的贪婪和自私,更有甚者,为金钱而不择手段的暴力事件亦会随之出现,届时受伤的将不光是生命主体本身,还将牵连更多的人陷入困境。因此在义和不义之间做出坚定的选择,也就是在利与害二者之间做出果断的取舍。
子路问及“子行三军,则谁与?”时,孔子回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29]对以气魄和武力而逞匹夫之勇的行为,孔子是不赞同的,因为其中有明显的威胁生命的因素,既然生命的权威受到挑衅,倒不如三思而后行,以智取胜。所以,在勇气和智谋之间做出选择,也和养生有直接的关系。
文章来源:《孔子研究》 网址: http://www.kzyjzz.cn/qikandaodu/2021/0727/677.html
上一篇:学习孔子快乐养生度晚年
下一篇:论语中的医学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