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篇章结构及分类(孔子学院论文)(3)

来源:孔子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21日 14:08:4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当时的士人很自由,当局也很宽容。 士人,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吧,周游列国,朝秦暮楚,今天跑到这个国家,明天跑到那个国家,反正"此处不留爷

一,当时的士人很自由,当局也很宽容。

士人,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吧,周游列国,朝秦暮楚,今天跑到这个国家,明天跑到那个国家,反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各国的君主、诸侯、大夫,也很大度。没有谁搞"思想言论罪",更没有谁一言不合,就拎起刀来。

他们顶多也就是不听你的,然后客客气气把你打发走,打发得不客气、不体面,还要挨骂。这才出现了百家争鸣,才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春秋战国也才成为我们民族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二,时代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仍,强者为王,弱者挨打。各诸侯国都力图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家,使国富民强,这样才能保证不输给其他国家。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国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强盛起来,在众国中独占鳌头?各国各显神威,但其中无一例外都将目光盯在了人才上。各国对人才的渴求,简直如大旱之望云霓。

三,尊重人才

为了广收人才,齐相管仲派出游士八十人周游各国,给他们配备车马衣裘和丰厚的财币,为齐国招揽天下贤士。还设立稷下学宫,以优厚的物质待遇招纳各国读书人,为他们提供宽房大屋,免费供应饮食,所谓“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于是读书人闻风而动,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盛时多达千人。

四、尽用其才

管子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卫鞅得到秦孝公赏识以后,立即被委以重任,小小年纪便成为左庶长,不问出身、唯能是用。

墨子有言:“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对于有才能的人,不问其出身地位,不分尊卑贵贱,一律加以任用不问出身、唯能是用的用人原则,让许多出身卑微却有真才实学的贤能之士登上政治舞台,像宁戚、司马穰苴、淳于髡、邹忌、孙膑、宁越、苏秦等都是如此。

五,乱世出人才

时势造英雄。 与其说是乱世出英雄,不如说是乱世彰显英雄。乱世创造了社会的流动性,使得小人物能够有机会改变草根命运(争夺天下)。如果片面一点讲我们认为他们从草根变为大人物,可以叫他们英雄或者枭雄。而盛世很多时候社会流动性小,所以可能使他们不是那么“耀眼”,治理百姓好,或者写了什么著作,研究什么东西毕竟不是让人那么深刻。

生活在一个动荡年代,许多人需要不停地选择,历练,这个时候就会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我是悟文化,文化犹如春天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欢迎关注)

都聊了些什么?

【孔子三问道于老子,看看他们都聊些什么?】

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两位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的人物。作为儒家与道家学说创始人,他们都生活在春秋晚期,孔子(公元前551年生)约比老子(公元前571年生)小二十岁,基本同处一个时代,诸多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证实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据文献记载,孔子和老子当面接触的大概有三次。

1、孔子第一次见老子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史记》中有所记载,时间大概是在鲁昭公二十一年,孔子三十二岁左右的时候。即"孔子适周问礼"。《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史记·孔子世家》亦载: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 '请与孔子适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是老子说的“上善若水”的精髓。

约在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由他的南宫敬叔奏请鲁君批准前往拜见老子,鲁君还特意赠送了他们车马仆役。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引孔子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子乐律、乐理;引孔子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子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子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文章来源:《孔子研究》 网址: http://www.kzyjzz.cn/zonghexinwen/2022/1221/797.html



上一篇:孔子研究文献综述模板(孔子文献整理)
下一篇:没有了

孔子研究投稿 | 孔子研究编辑部| 孔子研究版面费 | 孔子研究论文发表 | 孔子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孔子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