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子研究》期刊栏目设[01/26]
- · 孔子研究版面费是多少[01/26]
- · 《孔子研究》投稿方式[01/26]
礼记篇章结构及分类(孔子学院论文)(5)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老子笑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答曰:是的,如果君子不仁则不是君子,不义则不能立世存身。 老子又问:仁义是什么? 孔子答曰:心思中正而无邪
老子笑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答曰:是的,如果君子不仁则不是君子,不义则不能立世存身。
老子又问:仁义是什么?
孔子答曰:心思中正而无邪,愿物和乐而无怨,兼爱众人而不偏,利于万民而无私,这是仁义的要旨。
老子听完孔子的回答,笑着说:你后面的话不对,现在这个社会讲兼爱是一种迂腐,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凡是说无私的都是为了实现它的私心。
老子解释说:现在的世态到处都是战争,哪会有兼爱,所以你说的兼爱,至少现在是一种空话,所以没有仁义却谈仁义,你说这不是迂腐是什么?战争得到不既得利益,于是便开始说无私,,说无私就应该舍己利人,如果无私只是求人不要伤害自己的利益,你说这是不是一种私心?
老子意犹未尽,接着说:人的一切行为都应当自然无为,世间的一切都有其自然本性发生、发展,人的生死荣辱,都有其自然的法则。随理而行,顺其自然,任凭百姓自作自息,人的本性也就在其中了,不需要人为地标榜什么仁义,就像有个孩子想要离家出走,如果你只会高呼孩子的名字叫他回来,结果肯定越来越糟,会让他逃得更远。你所说的仁义,虽然本意是讲求人的本性,其结果反而扰乱了人的本性。
老子的这种说法,孔子不能完全接收,于是两人争论不休,结果依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次会见,两人谈到了仁义,但老子并没有认同孔子所言的仁义。在老子看来,仁义扰乱了人的本性,人应该顺应自然。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失去了道以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了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见之明,于道来说是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愚昧的开始。
3、孔子第三次见老子第三次见面大概是在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在《庄子·天运》中有所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此时孔子已闻名于世,老子隐居于世。这次,孔子问老子是如何追寻大道的。
老子见孔子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
孔子拜道:“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子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子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
孔子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
老子见孔子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子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
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文章来源:《孔子研究》 网址: http://www.kzyjzz.cn/zonghexinwen/2022/1221/797.html
上一篇:孔子研究文献综述模板(孔子文献整理)
下一篇:没有了